运送陆军的所有主战装备,包括大尺寸异型作战平台。至于载重量,反到不是硬指标,毕竟最重的主战坦克也不到60吨。航程就更加不是事了,帝国空军有几百架大型加油机,就算运输机的航程稍微短一点,也能够通过空中加油弥补。
因为运输机的服役时间达到了数十年,所以在设计阶段,必须把今后有可能出现的主战装备考虑进去。
“运-15a”的货舱尺寸,准确说是高度与宽度超过了“运-10a”。
此外,其运载能力达到了75吨,在对货舱地板进行适当的加强之后,能运载3个各重27吨的货盘。
这个运载能力,足以运送帝国陆军所有的主战装备!
不过,这还不是“运-15a”最突出的能力。
跟过去所有战略运输机与大型运输机相比,“运-15a”最突出的地方,其实是战术运输机级别的场地适应能力。
在设计的时候,帝国空军就明确要求,“运-15a”必须具备在任何一座能让“运-9”正常起降的野战机场进行起降作业,还不得降低载重量等指标。虽然在设计当中,帝国空军降低了要求,比如在无铺装跑道的野战机场上降落的时候,载重量只需要达到60吨,但是对适应能力的要求始终都没有降低,甚至有部分提高,比如得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在野外开阔场地起降。
帝国空军提出这么高的要求,就只有一个目的。
让“运-15a”取代所有的运输机,从而把之前的“三段式”空运改成“一站到达”,提高空运的效率。
当然,这个设想其实有点想当然。
只是,没人能否认,“运-15a”是一种划时代的新式运输机,其出现必然会改变军事空运的面貌。
也就是因为性能太先进,“运-15a”的量产时间是一再推延。
如果不是大战爆发,恐怕还要等几年,才能通过帝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