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的验收测试。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有上千架运输机可用,而且机队的平均年龄还不到15年,很多运输机是在前几年生产的,因此就算“运-15a”性能先进,也会因为缺乏紧迫性而难以获得批量生产的拨款。
要说的话,“运-15a”的设计工作早在新历148年就已结束,帝国空军还跟设计单位签了责任认定书,承认除了少数几个小问题之外,“运-15a”已经达到量产标准,随时能进行小批量试生产。
所谓的几个小问题,其实是子虚乌有,或者说是为大规模量产设下的门槛。
当然,大战改变了一切。
准确的说,在波沙湾战争爆发后,帝国空军就跟厂商签订了量产合同,并且拨款让厂商为量产做准备。
主要工作,也就是建设更多的生产线,并且招募与培训工人。
正是如此,8月底,在大战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运-15a”正式投产,而且在短短的1个月之后,准确说还没有1个月,在9月中旬就达到了最高效率,3条生产线的月产量达到了90架。
当然,这是不折不扣的“战时速度”。
等到新增的3条生产线投产,“运-15a”的月产量将达到18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