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光宗耀明 > 第203章、升官,改制

第203章、升官,改制(2 / 6)

设立带来的京官升迁进修。

利益相关最大就是翰林院。

“臣领旨。陛下再容禀,这通政学苑,众官进修考察,院中又已有四馆事务,官品资历又不足以慑服四品以上地方官……”

翰林学士范醇敬忐忑地说到了这里,抬头看了看皇帝。

朱常洛看着面前的五个人。

翰林院在正式官制上,首官翰林学士只是正五品,然后便是从五品的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两个。

再下面,就是一共四个正六品的侍读、侍讲,三个从六品的修撰,四个正七品的编修,四个从七品的检讨,九个正八品的五经博士,两个从八品的典籍,两个正九品的侍书,六个从九品的待诏。

核心的其实就是检讨以上的二十人。

现在,四个从五品的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分掌一馆。

翰林学士范醇敬还兼着詹事府少詹事,算是曲折有了个正四品的官品,穿上了朱袍。

但他在表达着不够的意思。

不仅是品级不够,翰林院里的清流们在资历上、经历上也不够。

“通政学苑里,进修的都是官,要通的是政务,要讲明的是大政方针。”朱常洛看着他们,“翰林院离朕近,朝廷旨意无不经诏制馆拟定,为师者不在品级。进了通政学苑,就是学生。再说了,自可延请致仕老臣、在朝重臣为讲官。”

范醇敬略有失落,应了一声谨遵圣谕。

“倒是翰林院事务增多,确实该改一改了。詹事府都是兼衔,也该改一改了。”

御书房底下,通政使司自然还如过去一般,但翰林院和詹事府的职能如何厘清?

这是洪武初年制定的一个衙门,原本是专责训导太子、亲王。但朱标之后,大明哪里还有正经依照这个配置来教导并培养班底的太子?

朱高炽做太子时基本都在监国,没必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