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和五代十国的惨痛教训让后来的朝代都深刻地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军队是猛兽,要牢牢控制好。
赵宋不说,大明开国以来,一旦进入了稳定期,同样开始对武将进行极大压制。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粮饷方面屯田的“收”和“支”时的督饷上。
先说屯田。
明初由于人丁不足、田土荒废、财计艰难,太祖定下了军屯之制。
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这种做法在开国时是既能兼顾边防又能恢复经济的,到永乐元年,虽然刚刚经历靖难之役,当年屯田所得籽粒依旧能多达两千余万石,同年官田民田税粮是三千余万石,可见军屯成效。
但这一年的数字就是最高值,而且是极高的最高值。
朱常洛也不清楚当年是不是因为靖难之役成功之后,军队系统重新分割,再加上朱棣登基大清算,许多抄没被算入了屯田收入犒赏三军。
不过朱棣把军屯该交籽粒粮每亩减半这事是有的。
总体上,洪武二十一年有五百多万石,洪熙元年有六百多万石,宣德六年有九百多万石,足见当时军屯未坏之时有多少收入。
然后开始坏了。
就是三杨内阁期间,宣德十年卫所军仓移交地方官府管理。正统二年,军田只有余粮归军仓,正粮存留地方。嘉靖九年,允许民户佃种军田。嘉靖四时二年,屯田事务移交地方官府。
时至今日,整个大明报上来的屯田籽粒只有不到二百万石。
这是粮食的支配权之争。
从收的层面,本该是军户自留地的军田,现在都变成了不管谁种只要交籽粒就行的官田。本该是军队体系来管的屯田籽粒,现在变成了地方官府来管。
那一次侯先春在朝会上咆哮什么军屯荒废,那可不仅仅是想挑动大明边军和地方卫所,还想